10月10日,乌克兰东部红军城一线传来新动向:前沿侦察点拍到会说西班牙语的武装人员,身穿俄军制服,出现在树林、废墟和通信塔附近。多方消息把他们指向古巴。传闻兵力在1000到5000人之间,分散在顿涅茨克州的几个方向活动。
红军城是顿涅茨克州的交通咽喉,铁路和公路在此交汇。俄军近期推进到外围的新赫罗迪夫卡,但主城区仍由乌军第1亚速旅和第23旅控制。双方围着高地和补给线掰手腕,一寸一寸挪。谁守住这里,谁就能卡住对面的后路。
接着就是“古巴人”的目击。乌克兰军方说,这批人穿俄式伪装,拿俄制轻武器,夜间行动多,打法和俄军特战分队很像。俄方没正式承认,古巴方面也不回应。所以眼下只能按“已出现迹象,但待核实”来看。
规模上,前线口径不一,有说千人,有说数千。就战术效果他们更像被打散到各营连,干渗透、破坏、短促突袭。这种用法,不追求数量,而看熟练度。结果就是乌军觉得麻烦,但还谈不上“压倒性”。
为啥会是古巴?老账本翻开。1975年安哥拉内战,古巴派兵援助“安人运”,高峰约3.6万人,后来还在1977—1978年帮助埃塞俄比亚顶住索马里。那时起,古巴军队就按苏式体系练,连指挥口令、火力配系都对过表。同样的训练谱系,现在接到俄方手里,不需要再磨合。
美国这边也动了。外媒称看过一份美国国务院发给驻外使馆的电报,要求动员盟友在联合国大会上反对“解除对古巴封锁”的决议,并把古巴和朝鲜并列为“支持俄罗斯作战的主要外援”。真假还需官方披露,但口风很清楚:要先在话语场上给古巴贴标签。
为什么古巴人愿意来?因为钱。古巴经济多年吃紧,缺油、缺电、缺药,很多家庭勉强过日子。外媒披露,俄方给外籍合同兵月薪约2000美元出头,还包签证和居留。对比古巴国内工资,这诱惑很直白。
再说制度安排。现在古巴境内已有组织在撮合合同,名字叫志愿,却有官方或中介介入,流程齐全。还有“回国优待”的口头承诺,像优先看病、住房分配、家属补助。这些具体好处,足以让不少年轻人下决心。
乌军的战场回报也提供了侧证。前线称,抓到的几名古巴籍俘虏打夜渗、打巷战都比较熟,能用简陋器材搞光学标定,会分组绕行切通讯。这说明他们不是临时抱佛脚,至少受过成体系训练。还有个别自称去过非洲、拉美做军事顾问。
这类小分队不跟你排队对射,专挑电缆、补给线、通信设备下手。结果就是乌军指挥节奏被打乱,后送卡住,修复队不敢亮灯。这不是决定胜负的一锤子,却是天天让你掉链子的针扎。
战场上不止出现古巴口音。红军城周边也有来自哥伦比亚、墨西哥的雇佣兵影像流出。乌克兰早就从南美招人,这些人大多当过兵,会用枪,也会活。两边都在全球找人,这场仗早把外面的人卷了进来。
古巴政府到现在没有承认派兵,古巴驻联合国代表也不接招。图片、俘虏口供、武器序列号在网上流传,但没有一纸正式文件。外交上,大家就卡在这——战场有痕,官方不认,媒体追问,话题越滚越大。
美方正借这个机会重塑古巴形象:从“被制裁国”,转成“区域安全风险源”。如果这套说法在联合国场合站住,古巴未来要争取拉美邻居的理解会更难。资金、航运、签证都会挨着受影响。
回到俄乌。5000人左右换不了地图颜色,但能补俄军的轻步兵缺口。俄军重炮、无人机多,缺的是会贴身渗透的人。古巴人把这块补上,俄方就能把火力和渗透捏在一起,下棋更顺手。
说到特朗普,他的盘算一直清楚:不愿派美军下场,怕摊子越铺越大;也不想看俄罗斯在前线占便宜,打乱他对欧洲和北约的一整套安排。古巴的介入,正好戳在这个软肋上,让“怎么压俄、怎么控成本”更难拿捏。
接着看华盛顿怎么出手。最可见的路径,是加码制裁古巴,收紧金融、航运、签证,再推动盟友在联合国投反对或弃权票。还有一种可能,是恢复在拉美的安全合作和军事存在,用姿态稳住自家后院,同时给哈瓦那上紧箍。
夜里,红军城外的通信塔下,维修车灯一亮又灭,风吹过钢架,两名低声说西班牙语的人蹲在阴影里,摸了摸夜视镜,然后向北匍匐。下一步,谁会先把这只“看不见的手”端出来摔在桌上?
配资炒股论坛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