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情是怎么闹起来的?一位企业家想在公司楼下的大屏直播阅兵,让路人能在空调房里看国家的重要时刻。
他找到南京一家广告公司协调屏幕,对方设计师听完方案,直接问:“大阅兵是什么?你们公司要搞誓师大会吗?”
这句话引爆了舆论。
这不是普通的沟通误会。
时间是9月初,全国都在讨论抗战胜利纪念阅兵。
地点是南京——一座被战争刻进骨髓的城市。
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就在那里,每年12月13日整座城沉默。
在这样的地方,一个靠视觉创意吃饭的广告设计师,居然把国家阅兵当成公司内部活动,这已经不是信息差的问题。
更刺眼的是她的态度。
客户解释这是国家庆典,她毫无波澜,甚至理直气壮地说:“我不刷手机,不看新闻。”
这话说出来,不是无知,是冷漠。
不是没看见,是选择性无视。
在2025年,你说自己完全没接触过阅兵信息,几乎不可能。
朋友圈、短视频、地铁广告、电视新闻、工作群——铺天盖地全是相关内容。
她还是广告从业者。
这行的核心能力就是捕捉社会热点。
做海报、剪视频、写文案,哪一样不需要了解公众在关注什么?
普通上班族做PPT都能搜到阅兵模板,专业设计师却“不知道”?
这不合逻辑。
网友质疑:她是真的不知道,还是根本不想知道?
这个问题很尖锐。
因为如果只是信息闭塞,尚可理解;如果是主观屏蔽,那就是价值观问题。
在南京,对历史事件的漠视,等于对民族记忆的轻慢。
舆论愤怒不是因为她问错一句话,而是这句话背后透出的“事不关己”。
更讽刺的是,不少在华外国人反而清楚阅兵的意义——知道这是纪念抗战胜利,知道这是中国展示和平决心的方式。
一个本土设计师,比外国人还陌生,反差太强烈。
客户找公司老板投诉,结果老板替员工辩解:“工作太忙,没时间看新闻很正常。”
这话彻底激化矛盾。
忙?
谁不忙?
但“忙”不能成为对国家大事无知的借口。
广告行业吃的就是“热点”这碗饭。
你连行业风向都抓不住,专业性在哪?
设计灵感从哪来?
难道每次都要客户先给你上国情课?
这暴露了更深层的结构性问题:职业能力与社会责任严重脱节。
学校教思想品德、升国旗、背历史,一进职场,这些似乎自动“下线”。
企业考核只看KPI、项目完成度、创意新颖度,没人问:“你对国家正在发生的大事有没有基本认知?”
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团建聚餐、生日祝福,真正关乎价值观的部分被忽略。
但价值观从来不是虚的。
在社交媒体时代,一个员工的不当言论几小时内就能变成企业公关危机。
你发朋友圈吐槽政策,可能被截图疯传;你在客户面前表现对历史的无知,可能直接丢掉合作。
企业越来越清楚:招人不能只看技能,还得看三观是否正。
2024年以来,明确将“对国家重大活动的关注度”纳入员工综合评价体系的企业增长至少三成。
这不是道德绑架,是风险防控。
职场生态正在转型。
过去强调“专业至上”,现在光有技术不够。
尤其在创意、传媒、公关这些与公众打交道的行业,你的作品、言行就是企业脸面。
如果你连基本国家认同都没有,客户凭什么相信你能代表品牌发声?
更危险的是,这种“职业冷漠症”背后有技术推波助澜。
我们获取信息依赖算法推荐。
你刷什么,系统就推什么。
如果你只看设计教程、行业案例,算法自动过滤时政新闻、历史纪念、国家庆典。
久而久之,你的信息世界变成孤岛——不是不想知道,是系统根本没让你看到。
这种“信息茧房”比主观不关心更危险,因为它悄无声息。
你甚至意识不到自己错过了什么。
有网友说:“刷短视频,连我妈过生日的消息都比国家阅兵推送得多。”
这是玩笑,也是真实困境:在算法主导下,公共议题被边缘化,公民意识被稀释。
南京事件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。
类似情况在其他城市也有零星爆料。
上海某装饰公司员工曾问“抗战胜利是哪年的事”。
这些说法无法一一核实,但至少说明:对国家大事的陌生感并非个例。
它像慢性病,在某些行业悄然蔓延。
行业和教育界已在行动。
广告设计行业协会发布的《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指导意见》明确强调“社会责任意识”,指出从业者应具备基本国情认知和历史常识。
职业院校开始调整课程,在平面设计、新媒体运营等专业课中融入公民教育。
比如分析国庆海报的视觉符号,讨论重大公共事件的传播策略。
“专业+素养”融合培养成为新趋势。
企业也在变。
有传媒公司每季度组织“国情知识小测验”,内容涵盖近期国家政策、重大纪念日、国际形势。
虽不强制,但参与情况作为团队文化建设参考。
还有公司直接把“是否关注国家重大活动”写进员工手册,作为职业素养一部分。
这些做法传递明确信号:合格职场人不能只懂技术,还得有基本公民意识。
为什么现在突然强调这个?
答案在时代背景里。
2025年,国际局势复杂,大国博弈加剧,信息战、舆论战无处不在。
每个普通人,尤其掌握传播渠道的从业者,都可能成为国家形象的“微代言人”。
你发一条微博,做一个海报,写一段文案,都可能被放大解读。
如果你连基本历史脉络和国家立场都不清楚,极易无意中踩雷,甚至被别有用心者利用。
国家安全机关通报的案例有警示意义。
有些被境外势力策反的人,最初表现就是对国家事务极度冷漠,觉得“政治离我很远”“谁执政都一样”。
这种态度看似无害,实则危险——当你对国家没有归属感,很难在关键时刻守住底线。
当然,不能因一个人不知道阅兵就怀疑他有问题,但极端漠视值得警惕。
它可能只是无知,也可能是价值观滑坡的起点。
回到南京设计师身上。
问题不在“不知道”,而在“不在乎”。
她不在乎国家经历过什么,也不在乎此刻正在发生什么。
在她眼里,工作就是接单、做图、交差,其他都是噪音。
可广告从来不是纯技术活。
它连接人、情绪、集体记忆。
你设计海报,如果感受不到背后的历史重量,做出来的东西注定空洞。
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时,很多品牌推出纪念广告。
有的用老兵敬礼,有的用孩子仰望战机,有的只打“铭记”二字。
这些作品打动人,不是技术多高超,而是创作者真正理解那一刻对国家意味着什么。
如果你连“为什么阅兵”都说不清,怎么可能做出有温度的设计?
这起风波戳中时代痛点:在高度专业化职场里,我们是否正在丢失某种更根本的东西?
我们学会高效、精准、KPI导向,却忘了自己首先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。
技能可以全球化,身份认同不能真空化。
这种变化倒逼教育体系调整。
过去公民教育止步于高中毕业。
进大学,尤其职业院校,课程几乎全是技能导向。
现在越来越多学校意识到:光教“怎么做”不够,还得教“为什么做”。
比如,为什么在南京做设计要特别注意历史敏感性?
为什么国家庆典的视觉表达不能只追求炫酷?
这些问题都是专业能力的一部分。
企业重新定义“人才”。
过去招设计师只看作品集多惊艳;现在有些公司会问:“最近国家有哪些大事?你怎么看?”
这不是要你发表政治演讲,而是看你有没有基本社会感知力。
在社交媒体时代,员工言行可能比公司官网更能代表品牌形象。
客户选合作伙伴,也越来越看重价值观是否契合。
南京那位企业家明确表示合同到期不再续——不是设计不好,而是“感觉不到对这片土地的尊重”。
这种趋势对个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。
既能拿出过硬作品,又能展现良好公民意识的人,未来职场会越来越吃香。
反之,如果只把自己当“工具人”,觉得技术好就能横着走,路会越走越窄。
市场正在用脚投票:我们需要能干活的人,更需要有温度、有立场、有责任感的人。
有人担心这会不会变成“道德审查”?
会不会压制个性表达?
完全不必。
强调公民意识,不是要求喊口号,而是希望你在专业之外,保留对公共事务的基本关心。
你可以不转发官方新闻,但至少要知道9月3日是什么日子;你可以不喜欢宏大叙事,但至少要明白南京为什么对战争记忆如此敏感。
这不是束缚,是融入社会的基本能力。
再往深说,这种转变反映中国社会整体成熟度提升。
过去几十年追赶技术、效率、GDP,现在回过头补“人的建设”。
从学校到职场,从企业到行业,都在构建全生命周期素质培养体系。
它不再把“爱国”“责任”挂在嘴上,而是融入日常工作细节——一次海报设计,一场客户沟通,甚至一次朋友圈互动。
回到开头问题:大阅兵是不是公司誓师大会?
当然不是。
它是国家对历史的回望,对和平的承诺,对未来的宣示。
设计师的困惑暴露某种断裂——在个体与国家之间,在专业与责任之间,在信息与认知之间。
这场风波的价值,在于它像一面镜子,照出被忽略的角落。
现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:在全球化浪潮中,没有人是孤岛。
你的职业表现、价值选择、日常言行,都在无形中参与国家形象建构。
你可以选择沉默,但沉默本身也是态度。
你可以选择“不关心”,但“不关心”也可能成为伤害。
下次打开设计软件准备项目时,多问一句:这个作品会如何被这片土地上的人理解?
它承载的仅是客户需求,还是更深层的集体情感?
答案可能不会立刻改变技法,但一定会改变你看世界的方式。
而这种改变,才是真正的专业进阶。
配资炒股论坛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