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就是美国自豪的海军?这些家底还能称霸多久呢?”
美国海军的“航母骄傲”最近又一次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,不过这次不是因为技术突破或者战斗力提升,而是因为建造延误、战力缩水和进度崩盘。
按最初的计划,“福特”级第二艘航母“约翰·肯尼迪”号这艘新航母应当在2025年7月正式交付,如今已经被推迟到了2027年3月。
短短一句“延期20个月”,说得轻描淡写,却实实在在地暴露了美国军事工业体系的问题...
美国航母舰艇都在延期交付这并不是“约翰·肯尼迪”号第一次延迟交付。早在2023年,交付时间就已经从2024年6月被推后到2025年。
展开剩余86%现在又一次大幅延期,不禁让人怀疑:美国在航母建造领域所谓的高效率和工业优势。
官方给出的理由是“在生产和安装升降机方面遇到问题”,听起来似乎还是个技术挑战。
然而更深层的问题却不那么“高科技”——是人手不够,是施工效率下降,是产业链失调。
这些问题之所以更刺眼,是因为它们不是一时的技术故障,而是结构性的疲软。
不仅“肯尼迪”号自身问题重重,就连美国海军的两栖攻击舰项目同样陷入泥潭。
“美国”级3号舰“布干维尔”号原计划在2025年交付,如今被推迟到2026年8月;4号舰“费卢杰”号更是从2029年推迟到了2030年。
据美国海军公布的文件,船厂劳动力短缺、施工进度不达标是主要原因。简单来说,就是没人干活,干得也不快。
负责建造这几艘战舰的亨廷顿·英格尔斯工业公司(HII)也承认了现实:建造效率正在下降。
他们对外称将与海军合作加快技术整合,提高施工效率。
这种说法不知是危机公关还是例行公文,但显然,他们自己也意识到了产能和效率的问题已经无法靠掩盖应付过去。
至于美国海军自身,面临的问题远比延期更严重。
根据政府问责办公室(GAO)的报告,美国海军的两栖舰艇战备率只有46%,已经低于最低标准50%。
换句话说,一半以上的舰艇根本无法出动。
在舰况本就不佳的前提下,再加上维护工作的拖延,能够随时参与作战任务的舰艇就更少了。
但更让人感到讽刺的,是美国海军以往引以为傲的航母战斗群,如今也面临着缩水的局面。
生产速度缩水,美国服役航母仅剩10艘2026年5月,服役已久的“尼米兹”号航母将正式退役。这本来是正常的舰队更新,但问题在于,新舰无法按时补上空缺。
“肯尼迪”号迟迟无法交付,直接造成美国海军的现役航母数量将从11艘减少到10艘。
也就是说,在未来至少近一年的时间里,美国这支“全球最强”的海军力量,将无法维持完整的航母战力配比。
不仅舰艇造不出来,就连已经在建的舰艇都不断出问题。
“布干维尔”号在下水前还经历了一场火灾,造成数人受伤,而“的黎波里”号当初也因为施工延期,交付时间被拖后了5年8个月。
对比之下,过去“黄蜂”级两栖舰通常只需4年建成交付,而现在则轻松翻倍,毫无效率可言。英格尔斯造船厂的建造效率似乎已经完全不能与早年相比。
更让制造商“难以接受”的是,在疫情过后,美国造船业最大的问题是人力。
资深工人大量退休,年轻劳动力无法补充,服务行业又与造船厂争抢人手,导致船厂技术工人严重短缺。
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听起来很官方:海军与承包商加强合作,提前一年锁定维护计划,为施工单位预留零部件采购时间。
可惜这些看似合理的方案,在执行层面却屡屡受阻。
原因也很简单,根本问题没有解决:人不够、钱不够、流程繁琐、计划难落地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HII公司还在游说美国海军每四年开建一艘两栖攻击舰,以维持稳定的工人队伍和供应链。
这种说法看起来合理,实际上却像是一种托词。按照目前的效率,一艘舰从龙骨铺设到最终交付动辄七八年,即使保持开工节奏,也未必能维持战力供应的节奏。
美国的困境,不是简单的一个问题产业链断裂、效率低下、技术整合缓慢,是整个系统的问题,不是调整节奏就能解决的。
与此同时,美国军方还在坚持提前退役部分舰艇,即使这些舰艇尚未达到服役年限,也没有经过国防委员会的特别认证。
这种放弃维护的做法,只会让本就紧张的舰艇资源更加匮乏,加剧现有舰队的老化和疲软。
最典型的例子就是LHD-4“拳师”号,在一次部署中因为主轴和右舷舵的问题被迫返航,维修期一直持续到三个月后才恢复。
一个强大的海军,显然不应是靠堆积预算和喊口号来维持的。
但如今,美国海军在舰艇建造、维护、更新等方面的问题却层出不穷。
技术问题未解,工人短缺难补,项目进度混乱,战备能力不断下降。这一切,所透露的不仅是某一型舰艇或一个船厂的困境,而是一整套军事工业体系的疲软与低效。
“约翰·肯尼迪”号交付遥遥无期,“布干维尔”号拖工拖到明年,“费卢杰”号也只能等到下个十年。新舰上不来,老舰一个个退役。
等到那一天,所谓“全球部署、随时应战”的口号,只怕也只能留在纸面上。
美国海军的现实,已经不是战斗力短期波动的问题,而是一个正在显现、正在加剧的结构性衰退。
发布于:河南省配资炒股论坛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